中國醫師協會
加強新時代職業道德建設,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,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道德建設,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,為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。
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健康與權益,影響著衛生行業的公信力、社會文明程度乃至國家治理效能。新時代,隨著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,醫學技術快速革新、公眾健康需求不斷變化,醫務人員的醫德內涵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特質,對其職業倫理的要求也呈現出向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服務、向技術與人文的融合、向醫患共同決策的模式轉變、向社會共治的角色轉變、向高線引領的標準提升的趨勢。新征程上,推動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是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。《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準則(2025年版)》要求,進一步規范醫務人員道德行為,弘揚崇高職業精神,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引導醫務人員明大德、遵醫德、守公德、嚴私德。
一、明大德,守初心
自覺遵守法律法規,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,是社會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。愛國守法是公序良俗的重要組成部分,公序良俗與法律相互補充,共同維護著社會秩序。尊重公序良俗是要求醫務人員遵守法律,踐行道德準則,積極參與法律與社會道德的建設與實踐,成為遵紀守法和社會道德的榜樣。
“我們內心有強烈影響著外在行為的價值觀;我們的自然傾向是讓自己的行為與心靈深處的價值觀保持一致;我們能利用我們標識清晰的價值觀的威力來增加自己的效能;當我們的行為遵從了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,我們會感受到內心的平和。”這是價值觀的四個規律。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衛生健康事業之中,不僅增加了自我效能,而且充滿個人幸福感!
二、遵醫德,護健康
從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大醫精誠的傳統醫德,均以患者利益至上為根本準則。醫務人員崇高精神的本質是救死扶傷,核心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。醫患關系的本質是生命相托,醫務人員有大愛才能構建起醫患信任。
“健康中國”要求衛生與健康工作重心是“以人民健康為中心”,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。新時代,醫務人員的使命也在不斷拓展,從預防疾病到促進健康,醫務人員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,更要關注其心理健康,幫助建立良好生活方式,提高生活質量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醫務人員以“淡泊”之心放下功利計較,方能以明志之堅定勇擔生命之重;在寧靜中沉淀對生命的敬畏,方能以大愛之姿托舉起患者的希望,在守護生命的征程中抵達致遠的境界。
三、守公德,勇擔當
醫務人員的職業屬性天然與公眾利益緊密相連,勇擔符合公眾利益的社會責任,既是醫學倫理的核心要求,也是現代醫療體系的必然期待。醫學是利他性的職業,公眾對醫務人員的信任不僅基于個體診療能力,更源于其對群體健康的守護承諾。
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中遵循醫學倫理原則、科學規范和技術標準,根據實際需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、良好的醫療服務,不僅是保障患者權益的主要途徑,也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。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循醫學科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,確保醫療行為的科學性和合理性;要保持學習,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和理念,以適應新的醫療需求;通過培訓、進修、學術交流等方式,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,確保能夠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。
四、嚴私德,守底線
醫務人員作風正派、自重自愛,不僅對個人品質的塑造起到積極影響,也對整個衛生行業形象及聲譽的維護起到正面作用。廉潔自律不是否定醫務人員的合理報酬,而是要求報酬獲取途徑必須符合職業倫理、法律規范與患者福祉。醫務人員應與醫藥企業保持正當關系,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,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,為患者提供有效適宜的醫療保健服務。以“治病救人”為唯一價值坐標,以“技術創新”為核心競爭力,方能在與藥企的交往中保持獨立人格,真正實現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的職業境界。這既是對“大醫精誠”傳統的傳承,亦是現代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。
“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”。學術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真理,而真理的存續必須以“誠”為基礎。技術加速變革、學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,堅守誠信不僅是學者的個人操守,更是對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承諾。醫務人員應當在學術科研中誠實守信,堅守學術良知,遵守學術規范,堅決抵制剽竊、偽造、篡改、一稿多投、重復發表、不當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。唯有以誠信為基,醫學研究才能真正成為照亮人類文明的明燈。
醫德興,則醫風正,則民心安。醫務人員唯有以德鑄魂、以技立身,才能在醫學技術狂飆突進的新時代,守住醫乃仁術的本真,引導整個醫療行業弘揚新風正氣,以優良行風帶民風、促社風,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道德力量。
相關鏈接:關于印發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準則(2025年版)的通知